教育心理学上认为:
13岁之前,孩子处于“突触修剪”的关键期。
这时候形成的认知模式,会像刻在石头上的字一样,影响孩子一辈子。
作为孩子的重要他人!
家长要提升孩子哪些方面的认知呢?
在孩子13岁到来之前,这4个认知,越早种进孩子心里,未来越能少走弯路。
01
我,不是世界的中心
现在的孩子!
很多都是独生子女,是家庭的核心。
在家庭生活里,孩子“集一家的宠爱于一身”,很容易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。
心理学有个“自我中心陷阱”:
3-12岁是“去自我中心化”的关键期,错过这个阶段,孩子容易变成“巨婴”。
举个例子来说:
一个12岁的男孩,在踢球时非要当队长。
别人不同意,于是他就躺地上打滚,妈妈在旁边哄:“咱们不跟他们玩,妈妈给你买新球。”
结果呢?孩子越闹越凶。
因为这个孩子没学会,世界不会围着自己转。
针对这种情况,应该怎么破?
做聪明的家长,要把握住家庭生活的机会,让孩子学会分享,做好“去中心化”。
同时,教会孩子换位思考,让孩子学会分享,等等。
这种引导方式,就像给孩子的心里装了面镜子:既能看见自己,也能照见别人。
02
失败,不应该是终点
当孩子考砸了!
作为家长,你会做些什么呢?
举个真实的例子:
一个男孩数学没考好,他跟妈妈哭诉说:“妈妈,数学又考砸了,我是不是很笨?”
听到这话,妈妈急着安慰:
“没事,你其他科好就行。”
可这位妈妈忽略了,自己的话传到孩子耳朵里,就变成“你数学确实不行”。
爱迪生先生曾说:
“我没失败,我只是找到了一万种不行的方法。”
这话,值得我们深思。
作为家长要意识到,孩子的失败,从来不是终点,而是成长旅程中的必须。
所以,当孩子遇到了挫折。
家长要借机让孩子明白,失败与成功,是相辅相成的。
当孩子有了这样的认知,就会把“失败”当成“升级经验包”,未来遇到再大的坎,都能蹲下来系紧鞋带继续跑。
03
规则,是保护自己的铠甲
看过这样的案例:
12岁的男孩在商场打闹,撞倒了孕妇。
家长却辩解说:
“孩子小不懂事。”
可法律不会因为“不懂事”就网开一面。
更可怕的是,缺乏规则意识的孩子,长大容易变成“路怒族”、“键盘侠”。
他们永远分不清,“自由”和“放纵”的边界。
家长要让孩子明白,遵守规则,才是正确保护自己的方式。
在平时的生活里,家长要学会与孩子“约法三章”,形成良好的家风。
同时,做好榜样作用,让孩子有规则的意识。
规则不是枷锁,是让孩子在安全区里自由探索的围栏。
04
兴趣,是打开世界的钥匙
比尔·盖茨说:
“我小时候最幸运的,是父母没逼我学什么,而是让我觉得学习本身很有趣。”
但很多家长缺乏这样的智慧。
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,许多家长将学习,变成了“交换条件”。
比如,孩子做完作业就有奖励。
结果呢?孩子为了奖励而学习,学完了就忘,考完了就扔!
很显然,这种认知不利于孩子发展。
家长该怎样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呢?
有一个11岁的男孩。
他迷上昆虫后,自己用压岁钱买显微镜,周末去郊外抓虫子做标本。
妈妈没说他“不务正业”!
反而帮孩子,去查资料、联系昆虫专家。
现在男孩的标本盒里,藏着200多种昆虫的秘密,作文里写的“蚂蚁王国历险记”,还被选为班级范文。
由此可见,激发孩子动机的最好方式,不是约束和阻拦。
而是放手让孩子去做,让孩子去探索,当孩子找到了兴趣,学习的大门也就打开了。
结语
你知道吗?
13岁之前,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。
孩子形成的认知,就像是种子埋进土里,会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发展。
现在多花心思浇水施肥!
在未来的某一天,孩子才能长成遮风挡雨的大树。
做聪明的家长,请把握住当下,提升孩子这几个认知,帮助其形成健全的人格,适应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,助力孩子奔赴幸福的方向吧。
倍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